现代化农业生产
不需要太多劳动力
专业化、现代化的农业生产,并不需要太多劳动力,城市化依旧是社会发展的趋势,未来的幸福,还是要依赖大量人口继续进城,一方面,人口进城后可以享受更加便利的生活条件、公共服务乃至更完善的社会保障等,另一方面,农村人口大量进城后,留下的土地也更方便整理。土地整理需要规模化,10亩地整理成11亩,不划算,面积小,专业的技术用不上,大型机械进不去,靠人工种植,效率低下,成本却非常高,种植的人也不会因此成为专业种植户,但如果是1000亩整理成1100亩乃至1200亩的连片地块呢?效果自然就出来了。
在未来,例如过20年左右,中国的城市化率可能会达到85%乃至更高,与多数发达国家相当,相应的,留在乡村的人口,只有总人数的15%,这15%,还不是所有人都从事农业生产,也有人住在乡村,但在城市工作,还有人从事农业相关的产业、林业、矿业等方面的工作,真正从事农业生产的,我觉得5%以下比较合适。
尽管相对于农业现代化程度极高的美国、丹麦等国,这一数字仍旧保守,但社会是不断发展的,我希望我们未来能往5%以下发展,当然这需要时间,需要做更多的工作。但这是必然的趋势,我们要推进现代化社会的发展,一定要让农业现代化的程度提升起来。
让农民分享到
整个产业链的利益
多数农民进城,融入城市化进程中,专业化、规模化的农业生产方式得以实现,是否农业的发展就会更好,农民就会更幸福?这样的条件还不完全。
地多了,农业生产技术提升了,但如果农民只依赖种地,收入仍旧不会高,仍旧比不上城市人口的收入。为什么?因为这样的生产,生产的仅仅是初级的产品,农民仍旧处在产业链的末端,且农民难以充分就业。恺易物联网认为,真正提升农民受益的方法,是让农民分享到整个产业链的收入。
农产品的地头价格和产业链终端的食物价格,相差数倍乃至近十倍的现象屡屡出现,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农产品多级批发、多级零售的现象普遍存在,每增加一个环节,平均加价5%到10%。
但实际上,当农产品离开地头,不论产生多少效益,目前都和农民无关。应该让农民进入产业链中,分享产业链的利益,增加农民的受益,提高农业生产的积极性。。
怎样让农民进入产业链,分享产业链的利益呢?规模化经营的合作社或许是一个选择,规模是农业专业化的重要基础,也是现代农业的重要特征,合作社一定要大,全国有几十个、几百个就够了,这样农业生产者才能真正参与到市场中,分享整个产业链的收益。
城市过不下去就回农村?
怕是想多了
合作社是农民参与产业链的基础,但合作社并非只是地多;地多,并不一定意味着农业生产效率的提升,正确认识现代农业,一定正确认识土地。
现代生产中,土地对整个人类已经不重要了。这个不重要,不是说可以离开土地、破坏土地了,而是说经济的增长不靠耕地的增加。土地总量不会增多,优质耕地增加会带来产出增加,但不可能增加很多。提升效率,主要靠科技进步。
我们的农业现代化程度,要进入世界前列,缺的主要不是科技领域的投入,而是科技创新机制的完善。创新机制目前许多问题亟待解决。怎样才能发挥科技创新的力量?
恺易物联网认为,应该建立一整套以农业大学为中心的科技推广机制,我们几乎每个省都有农业大学,这些大学完全可以承担起创新科技、推广农业科技的工作。可以考虑把农业大学归口到农业农村部,将两大块农业科研和推广经费统一起来。
当农业生产高度专业化、规模化之后,现有的农民怎么办?
这是很长时间以来一直争论不休的问题。在党国英看来,其实并不难解决,经济增长的过程就是城市扩大的过程,也是城市就业岗位增加的过程。我国就业的GDP弹性系数比很多发达国家低,如果能改善劳动市场条件,城市就业的潜力会很大,近年来,许多城市已经出现了招工难、用工荒的现象,这更说明,城市的容纳能力远远没到极限。真正要做的,是优化和完善城市管理的能力,调整城市发展的策略。
21世纪的农业、农村、农民,都不能以传统观念去看待,直到今天,许多人还有那种城市生活不易,农村生活更容易的认识,也有城市过不下去,就回农村种地的想法。这显然是不符合实际的,至少不符合社会发展、农业发展的规律。未来的社会,城市生活一定比乡村更容易,城市生活和生产更集中,有更多的公共服务,生活条件也更好。而在农村,农业现代化之后,种地就是一种高度专业化的工作,土地也会逐渐集中起来种植,回到乡村耕种小块土地,其实更难生存。
虽然国家早就有了土地流转的政策,但由于很多农民朋友对土地流转的规则、渠道认识不足,加上担心土地流转有风险,这些年农村里的抛荒的土地还是广泛存在。
原创文章,作者:满路 香,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87cz.com/article/8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