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读朋友推荐的稻盛和夫的《干法》一书,读这本书的过程更像是一个自我透视和醒悟的过程,在逐步走进稻盛和夫精神世界的同时,自己仿佛也经历了一场心灵的净化和洗礼。
01为什么要工作?
正如稻盛和夫所说,工作是为了磨练灵魂,提升自己的心志,要将工作当做一种提升自己心志、塑造自己人格的修行。
不要畏惧工作,不要因自己眼前的工作不如意而丧失信心,要将自己的工作当做是自己不得不完成的人生任务,要用一种将自己逼入绝境的方法来工作,即“极度认真”的工作。
在读完这本书之后,我自己也认为只有专心致志的去做一份工作,一定会成功的,不论取得成功大与小,总要有喜悦感,因为每次的喜悦感都会为自己下次的成功创造机会,人总是期盼喜悦与兴奋。不能因为一件做不到的事情而沮丧,古话说: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
当自己努力了,总会有收获的。
02如何投入工作?
让自己喜欢上自己所从事的工作。如果你还没有发现自己喜欢其它的工作,你可以先爱上自己现有的工作。就像对待心爱的恋人一样热情,一如既往,无怨无悔。
《干法》上说,如果想做好自己的工作,首先要喜欢自己的工作。如果不行,就强制喜欢上自己的工作。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工作中发挥自己的全部潜力。
在这个世界找到自己喜欢的工作的可能性微乎其微,我们如果想获得别人的认可,创造价值,也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就必须强制自己喜欢上自己的工作,因为只有喜欢,才会用心,只有用心,才可能成事。
而稻盛和夫在这方面就为我们树立了一个榜样,他一开始并不喜欢松风工业的工作,也纠结了很久,曾想过甩手走人,可是自从意识到自己正在做全世界独一无二的事业后。
他改变了心态,变得积极,变得坚定,眼睛里全是产品,心里想的全是技术,日夜与火炉和铁锅为伴,吃睡都在实验室,于是功夫不负有心人,就在办公条件极为简陋的前提下,他居然用创新的土方法成功制作出了世界领先的陶瓷材料,掌握了这一举世瞩目的新技术。
这不得不说是一个奇迹。如果不是出于对这份工作的热爱,他不会投入如此多的精力和心血,如果我们也能像他一样,对自己的工作无比用心,相信没有任何工作做不好。
倘若我们真的能做到用心,热爱自己的工作并全力付出,那么像稻盛和夫那样取得工作上的巨大突破也是大有可能的。
1、以“高目标”为动力,持续付出努力。
不断树立高目标,当你有了清晰的目标,行动才会有意义,人生才不会失去方向!始终“以百米速度奔跑”,付出极限努力,努力到无能为力,努力到感动自己,人生才可以获得转机。从现在起为自己设立一个高的目标,当目标实现后,继续更新增进目标,以此类推,孜孜不倦,最终迈向人生的巅峰。
2、持续就是力量:抓紧今天这一天。
持续,就是坚持,实现自己的目标总会有这样那样的困难,身体上的、精神上的,这个时候我们只有坚持,不能半途而废。如果你想看到明天美丽的日出,今天就要努力坚持下去,“已经不行了”的时候才是真正的开始,将“不可能”变为“可能”,将“平凡”化为“非凡”,比昨天更进一步。
3、怎么才能出色工作?追求“完美”、“精益求精”,努力要求自己,才会有别样的人生。
不管自己处在何种境遇,都要抱着积极的心态朝前看,任何时候都要拼命工作,持续努力,这才是最重要的。
与此同时,对每天做过的事情,老老实实地进行反省,就可以避免工作上的失败,并能够不断地完善自我。无论遇到什么事情都要懂得感恩,既然选择了这份工作这个岗位,就必须认认真真地接受它的全部,持有随时感恩的心态非常重要。
我们要在工作上树立必胜的信心,在战略上藐视困难,在战术上重视困难,付出自己百分之百的努力,成功的机会才不会错过。遇到困难,正视困难,克服困难,解决困难,完成工作任务的过程,其实就是一个自我的心理斗争过程,就像稻盛先生所说:“当你竭尽全力时神灵将会现身”。
在日常工作中,“有意注意”做的不到位,有时会出现差错和失误,在以后的工作中仍需加强,力求完美。
4、“创造性”地工作:创新,每天不断钻研创新,敢于走“别人没有走过的路”。
人生·工作的结果=思维方式×热情×能力。以积极地“思维方式”,满怀“热情”,付出不亚于任何人的努力,把自己的“能力”发挥到最大,做到这些,人生一定会硕果累累、幸福美满。要勇于创新,敢走别人走不通的路,要相信任何事物都还可以有创新的阶梯,充满热情对待身边的每一件大事小事,只要信念还在,梦想就在。
理解工作的意义,热爱你的工作,全身心地投入工作,你就能拥有幸福人生。
03
《干法》一书无疑是一本体验稻盛哲学的经典,值得我们每个人反复读,仔细读,用心读,而每读一次必然都会有新的体会。
在工作中不找任何借口,积极主动,敢于挑战自我,坚持不懈地努力,挖掘自身工作的潜在职责,主动承担责任。
做自燃型人才,高调自己的目标,低调自己的姿态。悄悄地把愿望渗透到潜意识,用不亚于任何人的努力创造非凡,开创一种与原来截然不同的新生活。
原创文章,作者:满路 香,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87cz.com/article/69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