肯定有缺陷,主要有以下两种表现。
性格孤僻。
报复心源于伤害。当然,有些伤害只是过度解读,并不是真实存在,有的还存在连带关系。
这样的人,大都善于伪装,心里藏着很多事,不会说出来,她(他)们的性格是孤僻的。爱,是奢侈品。
性格偏激。
报复心强的人,看待事情时,总能以偏概全,不管你对他(她)曾经多么好,只要有一次的伤害,就会铭记于心。念念不忘。
这样的人,小心眼,性格偏激,眼睛看到的都是阴暗面,看不到别人的付出,才会对伤害耿耿于怀。放不下,抛不开,把自己的心困在牢笼里。
报复性行为是指一个人的行为对另一个人在利益上产生一定量的损害,会使前者要求后者做出赔偿或前者会使后者也产生同样的利益上的损害,后者会想办法打击损害自己利益的人。它是一种应对、反抗外部不利因素的自我防御保护结构心理成分,人的这种反应被称为报复。复仇也是一种心理防御,是一种处理外部不良情境的本能自卫机制。因此,它可以被视为保护自己的异常形式。当感受到对方的痛苦或也收到某种损害时,报复者的心感觉到快乐就是复仇的心态。
复仇从产生、到延续、到成为观念及制度这样一种路径,并不意味着复仇是一个线性发展的问题,亦不意味着复仇问题可以简单的归结为数个阶段。实际上复仇是一个非常复杂且枝蔓众多的问题,而关于复仇问题的认识框架和逻辑结构,又是一个认识论的问题。人对事物及现象的认知,基本遵从接触——了解——剖析—反思——稳定,这样一个过程,但这个过程会有回溯或者反复。复仇作为一种普遍的意识,存在于多数人的意识之中,复仇意识产生于战争及狩猎活动,在家庭及部落生活中得到延续,特别是血缘关系促使血亲复仇一直延续。血亲复仇作为复仇行为中最普遍的模式,推动了复仇作为一种制度的形成。
个体报复 社会的现象多数存在于被社会排斥的边缘群体以及心理障碍群体,因为个人的 利益受损,导致情绪失控,采取极端的措施来报复社会。
他们的社交的边缘化以及社会的边缘化的人极容易产生隐退心理或报复心理,当心理隔离达到一定程度或持续足够⻓的时间就会以极端剧烈的形式通过个体行为展现出来。
内心缺爱或不懂爱的的人,容易产生报复心理
尤其从小缺爱,或不懂爱的人,不仅仅会在遇到被单位调整或炒鱿鱼等事件容易产生报复心理,就是在家庭关系处理方面,他们也属于容易斤斤计较的个性。一旦遇到对方不如自己的意,这样的个性,也容易在感觉对方让自己吃亏的情况下,产生报复心理。
从小缺爱的人,很容易遇事就表现出自卑心态,这样,也就容易被激发暴力倾向,或者仇视社会等心理。
他们解决问题的方式,通常不是好好沟通,而是动辄以暴制暴。
而心理相对平静的人,无论遇到什么事,都不可能用极端情绪处理问题。心态相对平静的人,会用想到解决问题的办法来对待遇到的事。
内心自私、狭隘或极端思维的人,容易产生报复心理
总有那么一小部分习惯用极端情绪处理问题的人,包括容易走极端的人群。虽然是极少数中的极少数,但总不能避免少数人容易报复的心理而引发暴力事件。
其实,容易产生报复心理的人,并不仅仅是因为哪个事件引起的,而是源于由个人内心状态和个性决定的。
而具有容易报复个性的人,基本都是源于家庭环境长久影响的结果。
当心理的不满被疏导,或许就可以规避风险
建立完善的常态化社会心理疏导机制,及时发现具有不良心理的人群或个体,疏导和矫正他们内心的不满和愤懑,缓解不良情绪的堆积,才能有效预防报复社会行为的产生,这不仅是构建心安有爱的社会支持系统的重要一环。同时也可以有效增强敏感人群的社会连接,减少发生报复社会型事件。
原创文章,作者:满路 香,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87cz.com/article/355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