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人不会种田下一代怎么办?我在陕北农村出生长大,九十年代从农村迁往县城靠打工为生至今。对于农村从八十年代到现在的种种变化尽数经历。关于我国农民种地越来越少的话题我谈谈自己的经历和想法,愿和大家共同探讨。说实话,谁也不愿意背井离乡,外出奔波。出门在外,实属无奈。
八八年开始,我在县城建筑工地打工,每到秋季便回家帮忙收秋。那时我们村里水浇地主要种植花生,山地旱地种五谷杂粮。一亩花生大约收入二佰多元,除去种子、化肥等成本,不计人工收入是两百元。我家妻子儿女四口人种地纯收入大概一千元,年终所收五谷杂粮换购点白面大米。粮食也算自给自足。加上我打工收入,总收入基本和本县城一般双职工家庭不相上下。没有一技之长的,在家种地,多吃点苦,辛勒劳作,收入也能达到一般双职工家庭的百分之七十。那时,百分之九十的农民都在家种地为生。
九三年,因多种原因,村中小学裁撤,正上三年级的不到九周岁女儿和只有七周岁的儿子必须到三公里以外的小学上学,为此村中也有几个孩子弃学。为了儿女能好好学习,便举家迁往县城,开始变成了流动人口。拿着借读费和资助建校款。让孩子顺利进入县第二小学上学。当时,周围多数人认为一个农民不种地,住县城打工为生,是一件极不靠谱的事。但我坚持己见,好在没机会上学的父母妻子全力支持。也给了我信心。当时只想:用五至十年时间,全心全意为孩子上学奋斗。如有困难,也必须坚持到孩子上完初中。当时县城高级中学是可以住校的。这期间,我村靠种地为生的人,集全家之力,苦干一年,其种地收入基本上能达到县城里同等结构家庭的一半左右。勤劳人家在农闲时间出去打临工或做点小买卖,也能增加点收入。
九七年,经几年的努力,在县城我拥有了自己的住房,结束了频繁租房搬家的日子,两个孩子也都上了初中,家庭收入也逐年增加。终于不用再担心能否生存下去了。国家对于务工人员的宽松政策,也让我安心了,不在去考虑回家种地的事了。这期间,农副产品价格走低,农资产品价格上涨,种地收益大幅度下降。城市用工的短缺使临时务工人员收入增加,再加上农村孩子上学不便,为了下一代,年轻人都把孩子转到县城上学,而自己加入务工大军或做点小买卖为生。这种情形持续了二十来年。我们村因有水浇地,但因在家种地的人减少,山地旱地也全数撂荒。周围条件不好没有水地的村庄,也只有老弱病残的人在家种地,圆着一个残缺的梦想。
总结这二十多年来的辛劳岁月,不难发现:在大西北的农村,由于基础条件太差,农资价格上涨,农产品价格偏低,光靠种地很难维持正常生活。由于多为山地坡地,农耕机械无法作业,种粮大户更难发展起来。依靠传统耕种方式,一夫一妻种山地四十亩,除去种子化肥等,收益难上万元。而出门务工,就是建筑工地当小工,夫妻两人一天除吃饭外,也能结余二佰元,按陕北九个月施工期实做二佰伍拾天计算,一年结余五万也不是难事。如有一技之长,收入更多。这些问题九零后、零零后都看在眼里,记在心里,谁还会愿意去种地?另外一点,九零后零零后都是有文化的人,就目前老年人生存状态来看,退休金、养老金之间的差异之大,生活之别,也很难让年轻人有种地的想法。
啰里啰嗦说了半天,我想说明的是为什么八零后九零后不愿种地。而八零后九零后不谈种地了,零零后是骨子里也没有种地的基因了,更不会种了。但粮食是国民生存之本,民以食为天嘛!虽然现在有进口粮食,但十几亿人的吃饭问题依赖进口,依靠外国,终不是长久之计。国家还需加大力度,重视农业,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民收入,把自己的吃粮掌握在国人自己手里。
原创文章,作者:满路 香,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87cz.com/article/25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