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祖国西南边陲,有居民163户,共计666人,农田310余亩,山地150余亩,山林2258亩。以一个全新的视角来探索这片我最熟悉的土地。
村民张某,年龄59岁,性别男,老伴儿63岁,儿子和儿媳妇儿在广东惠州打工,基本一年回家一趟,两位老人和孙子在家以务农为生。
据您了解的情况,我们村的经济发展状况如何?”张大爷眯着眼,深深吸了口烟,然后嘿嘿一笑,扭过头去说道:“能发展个什么?我们村百分之八十以上的收入是靠打工,因为我们村实际上没有什么产业。村里的山是公益林(我不太确定是公益林,当时讲的是方言)县林业局每亩给六块补助。田基本是包给别人,1200块一亩,就剩下点儿地来种桑树养蚕。”“那我们村还有其它产业吗?”我问道。他沉默了一会儿,摇摇头说道:“没有,生猪养殖算一个,都是个体户,还有蚕桑,其它就没有了。”“那这边现在工资怎么样?”我又问道。张大爷弹了弹烟灰说道:“农民工的工资100——300块一天,这个不好说,女的呢去年是80块一天,小时工是9块一个小时,工资一般不高。”“那你的收入怎么样呢?”我接着问道。我们好像终于聊到了他感兴趣的内容,张大爷又弹了弹他的烟灰,笑着转过头来看着我说道:“我实话跟你说,我一个人现在种着30亩田地,大春种的是玉米,累死累活也搞不着吃,一年下来就能落得下5——6万块钱,我跟我老伴儿两个人了嘛!”
张大爷是当今农村经济发展中的一个缩影,像他一样的人是农村中的主要群体。年纪大了出去打工没人要,子女都在外地打拼,带着孙子孙女守着家里的一亩三分地,用他的话来说,就是勉强混口饭吃。
在与他的交谈中,我发现我们对农村留守老人有着诸多误解,甚至在很多时候忽略了他们在农村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在我们的印象中,在我们的媒体报道中,在我们的国家宣传中,农村留守老人通常以一个可伶的形象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之中。他们没有文化,没有钱,没有工作,学习能力差,不会上网,不能接受新事物,难以照顾自己。总之,他们是弱势群体,是社会和国家发展的负担,虽然说法有的直白,有的委婉,但要表达的意思不外乎如此。但事实并非如此,在与张大爷的交谈中,我发现他对国家大事和政策很感兴趣,跟我谈天说地,讲村里的政策,中央的政策,还有我们村的未来,甚至还聊到了他儿子曾经打工过的深圳,东莞,惠州等地。
他的文化水平确实不高,知识储备也不够,时不时还流露出对我这样的大学生的鄙视之情。但他依旧是一个对世界充满好奇的老大爷,他有一颗学习的心,有奋发向上的想法和行动,他也在积极寻求改变。如果你走进农村,你就会发现这些“老人”只要手脚还能使唤,他们几乎都在工作。种田、带小孩儿、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哪里都有他们的身影。老一辈的农民依旧是农村经济发展中的主角。我们的国家和媒体忽视了他们的作用,低估了老一辈农民的毅力和能力。看着他那爬满皱纹的额头和那淳朴的笑容,我想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蓬勃发展的原因和动力也是在此吧。
村民林某,年龄21岁,性别男,学历初中毕业,爱打王者荣耀,开一辆二十万的奥迪,工作是建筑工人,他的父亲是包工头,初中毕业以后就跟着父亲干工程,今年承包了十亩田种蘑菇。
“你谈到女朋友没有?”我还没有开口,他就先将我一军。我笑了笑回道:“没有”他露出了诡异的笑容,用调笑的口吻拍着我的肩膀说道:“我们两个都21岁了啊,连女朋友都不有得,不得得。”他接着又说道:“我是谈了好几个哦,花了我好多钱,现在的小姑娘是脾气大得很,约也约不出来,扯东扯西呢,把老子气了就想跑过去甩她两耳光!大学小姑娘多,你应该好找嘛,农村小姑娘也没有几个,我要是克读大学我肯定找着了!”我无奈的耸耸肩回道:“哪里有那么容易,你这几年都在搞些什么呀?”他收敛了笑容转过头去说道:“我初中毕业就跟着我家老爹盖房子,我是读初中的时候就算准了我读书没有出路,我要另做打算,这个年头读书没有前途。”他叹了口气又说道:“现在想出来单干,老是帮别人打工,钱是钱拿不着,我先种十亩菌子,今年要是成功明年就种五十亩,我要把我老爹干趴下!”
他是农村经济发展中新鲜血液的代表。他们这类人普遍学历不高,有的初中毕业,有的甚至只有小学学历,父母都是农民,不想进城打工,不安于现状,渴望改变。
在与他的交谈中,我发现他们这类群体普遍对读书改变命运的观点非常鄙视,觉得读书纯粹浪费时间没有任何作用,坚信读书无用论。他曾信誓旦旦地跟我说他最后悔的事就是去读了初中,他应该小学毕业就出来混社会,如果是那样,他现在应该能做到老板了,白白浪费了三年时间。不过这家伙不会用拼音打字,只会手写或者发语音,不知道他在玩微信的时候是否体会到了知识的力量。
他们这类群体普遍有结婚难的问题。近十年来,大量农村人口进入城市,其中包括了几乎所有农村年轻女性,再加上我国农村男多女少,现在这已经是一个近乎无解的难题。令人欣慰的是他们也继承了先辈的优良传统,那就是普遍比大学生能吃苦耐劳,在工作上很认真很努力。也有一些自己的想法,并且勇于去尝试,乐于创业并承担风险。相信十年以后,他们会成为农村经济发展的支柱。
村民苏某,年龄22岁,高中毕业后去上了一年大专,然后回到老家县城工作,工资1500。我们谈了很多,很杂很乱,这里不再一一描述。
我跟她是小学同学,隐约记得那时候她的学习还不错,她是班里的学习委员,我是班长。初中毕业后我去了市一中,她没有考上县一中去了县二中,我也不知道为什么会这样,但好像也在意料之中。
她问我你以后准备升本吗?在问我这个问题时她几乎没有经过任何思考,就随口一问却让我不知该如何回答,我只能笑笑回以沉默。在她的世界中我们好像理所应当的考不上一本,甚至本科,毕竟她是过来人。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教育资源越来越趋向于集中,这不光是城市里的问题,欠发达地区更加严重并且长期被忽视。2018年云南省的考生考上一本的基本集中在昆明,曲靖和各地的市一中,而能考上985的则更加集中,基本只分布在云南省前二十的高中。换句话说一个普通的农村孩子如果没能上市里排名前二的高中(不包括昆明和曲靖),想上一所好大学基本不可能。每年高考结束我们总能看到各种各样的捷报,而大部分学校我们看不到。
当前农村读书无用论大行其道,究其根本原因是农村人眼中那些学习好的人考上好学校的太少,自然混的不尽人意。在农村人眼中,除了清北都是叫大学,上了大学好像也就那样,至于具体上了什么大学呢?不知道也不想知道。总之,百无一用是书生。名牌大学与农村孩子的距离越来越远,寒门可以出贵子,但寒门越来越难出贵子。待不下去的城市,回不去的农村,四海漂泊的肉身,无处安放的灵魂,她的未来在哪里?在农村吗?我不知道。
我们村经济发展的困境显而易见,人多地少,没有发展的产业,留不住年轻人,吸引不了人才,没人是核心问题。那解决方案呢?在我看来这根本就是个伪命题,随着我国经济进一步发展,城市化率不断提高是必然,这是天下大势,只能顺流而动,不能逆流而行。换个角度讲农村人口不断流失无法避免,这个问题无解也不需要解。准确的说这是我国发展过程中必须要走的一段路,这条路有点难走但不是不能走。那我国农村的未来如何?我们能做些什么呢?其实发达国家已经为我们指明了方向,我国幅员辽阔,不能一概而论,东北,新疆等地耕地面积大,农业人口较少,可以参考北美的农业发展模式。我国南方地区山多地少,人口密度大,可以参考日本的农业发展模式。我国华北,长江三角洲地区则可以借鉴西欧的经验。我们摸着石头过河,而发达国家就是那些石头,他们就是我们最好的老师。中国经济正在转型,农村也不例外,中国农村未来如何,我拭目以待。
原创文章,作者:满路 香,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87cz.com/article/1331.html